没有研究成果?有真知灼见也能在Nature、Science发表!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5-22 访问量: 811 |
撰文|拾薪 还在因为没有优秀的研究成果而因为不能投Nature、Science而焦虑嘛?看看最近的国内消息,也许能够让你重拾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梦想。 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黄冈师范学院实现了Nature上发表文章零的突破,创造了校史。而发表文章的老师徐少雄来自该校的外国语学院。徐老师论文的题目为Refine retraction notices to avoid damaging fallout (《优化撤稿通知,避免破坏性后果》,发表在Nature的Correspondence专栏。
图片来自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徐老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撤稿通知应披露相关信息,以避免因撤稿而引发失实的学术不端指控及其它负面影响。比如,研究人员应主动报告已发表论文中的问题,以消解科研失信的污名,进而鼓励其他学者主动撤稿。公开学术不端举报行为以及对学术不端指控的机构性调查,有利于捍卫科学的自查机制,并强化大众对科学自治的信心。此外,徐老师还认为,如果研究科研人员不配合学术不端调查、拒绝撤稿,学术诚信守门人失职,应曝光其身份,以震慑重犯。 据悉,Nature年均刊发约210篇Correspondence专栏文章,此次徐老师在Nature发文创造了黄冈师范学院的历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Correspondence专栏会接受来自全球学者的观点性文章,积极回应学界对于当下问题的关切。 如果你对于当下热点事件有真知灼见,不妨一试。投稿内容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要表达清晰个人的观点,言简意赅即可。 而前不久,安徽医科大学官网上发布了另一则医大要闻: 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NextGen VOICES专栏刊登了学校第一临床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本科生张宁同学的通讯短评《失败的收获》(The fruits of failure)(Science, 2023, vol.379, no.6627, pp.24-25, doi: 10.1126/science.adg1443)。
图片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官网 在短评中,张宁以“跨学科合作”为主题,结合自身在线粒体遗传学领域的科研经历,讲述了在建立致病线粒体DNA突变的遗传风险预测模型中遇到的困难,并最终通过跨学科合作顺利解决的故事。他认为,跨学科合作在开展学术研究和推动医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医学与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意义重大。该短评得到了《科学》NextGen VOICES专栏编委的认可,这也是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首次在《科学》NextGen VOICES专栏上发表通讯短评。 据悉,Science杂志每月刊登一期NextGen VOICES专栏,面向全世界的青年科学家征集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新鲜问题的评论文章。每一期会给出一个话题,大家只要根据话题写一篇英文的“命题”作文即可投稿。 早在2021年4月份,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建(导师为胡春艳教授)就在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上发表评论文章“Forging remote relationships”。
图片来自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网 张建同学在短评中指出,在新冠疫情导致的远程工作背景下,敢于主动寻求新实验室成员的帮助就能打开沟通的大门,进而有助于和他们建立更牢固的远程工作关系。该观点得到了NextGen VOICES专栏编委的认同。这也是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首次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 此外,张建的导师胡春艳教授曾于2020年在国际顶刊Science 的eletters栏目连发两文,呼吁全球的学术研究应该通过积极合作,而不是"竞赛",来面对共同的敌人——新冠疫情。同时,胡教授还进一步强调,人类社会应注意不要陷入"疫苗依赖陷阱",政府也不应该是一个全能化的风险防控角色,全球COVID-19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平衡化、持续化的技术防疫与人文抗疫的和谐互动。 有意思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姜同学在上医学微生物学的课堂上,了解到《Science》杂志NextGen VOICES专栏的最新一期将与新冠疫情有关时,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向《Science》杂志投稿,最终也得到了录用。 听到这么多激动人心的消息,是不是也在跃跃欲试,想要投一篇?下一个新闻报道的对象也许就是阅读本文的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