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
   电话:0512-67621565
   邮箱:info@iseediting.com
  
 写作技巧  沟通技巧  国际出版最新动态  期刊解析  行业资讯

  沟通技巧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源  >  沟通技巧  >  天赋 ≠ 文章,导师好我也能发Nature  
天赋 ≠ 文章,导师好我也能发Nature
作者:ISE    来源:   时间:2021-02-20   访问量: 978  

你一定看过这样的学术新闻:

《打破校史!XXX再发Nature!》,《师从XXX,XXX再发Science!》

你也一定看过下面这样的评论:

虽然点赞人数最多的评论经常被封为“柠檬精”,但是,他们可能说出了部分事实真相。

1.天赋 ≠ 文章

英国博士生毕业没有发文章的硬性要求,所以没有必须灌水的大环境,我们权且当作英国博士生发的文章水份已经经过“脱水”处理了吧。

下面看看我认识的三个英国学生的例子。

1)本科成绩

A:一等学位本科毕业于英国排名前20的大学,之后申请到了博士奖学金,所在学校在本专业中的科研水平仅次于牛津和剑桥。

B:以一等学位毕业,但是学校在英国的排名略低,100左右。本科毕业也申请到了博士奖学金,所在学校在英国能排进前50。

C:以二等学位毕业于英国排名前5的学校,之后到一家英国排名前20的大学自费硕博连读。

以成绩和本科学校水平综合来看,大约是A最强,B和C很难比较,就暂时并列吧。

2)科研热情

A:标准的博士预备役

A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问为什么,也乐于分析实验数据,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本科毕业论文毕竟实验时间短,不能得到很有深度的结果。A在论文里对现有结果做了深层次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当专业的后续实验计划。

B:沉迷实验不可自拔

B在本科期间参与了三个科研项目,可以说从一开始,他就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有多热爱实验室呢?在没有人强制要求他加班的情况下,B周末总是要回实验室转一圈,看看实验进展如何,不去就觉得生活里好像少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C:逐渐在实验中培养兴趣

C在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对科研的热情,时间管理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待提高。

和国内很多学生相似,C觉得读博对找工作有帮助,所以即便没有申请到奖学金,也还是选择了硕博连读。

从科研兴趣来说,A=B>C。

这三个学生都属于同一个大专业,具体研究方向不同。三个人开始读博的时间也很接近,A入学最早,现在已经在写论文了;B和C则比A晚一年开始。

那么,大家猜一猜,他们中间,谁出的研究成果最多?

……

……

……

结果揭晓!

最被看好的A居然还没发过第一作者文章!本科成绩和科研兴趣都不占优势的C完胜!

所以本科学霸和对科研的热爱未必就能够在读博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成果,问题出在哪里呢?

2.导师才是决定因素

除去个人因素,我们就只有从导师和课题研究方向上找原因了。课题研究方向也是导师定的,所以归根结底,还得看导师。三个学生的导师都是教授,但教授和教授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A的导师:只发大paper,课题组规模小

A的导师能力很强,H指数达到了64。

问题是导师快退休了,A是他的关门弟子,目前课题组里只有A一个博士生和两位博士后,课题组小就代表了项目少,能够作为合作作者发表的文章就少。

课题组内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国内很多组都是以流水线的方式分工合作,但是A所在的这样小的课题组,组内合作基本上就谈不上了。因此难免在导师临近退休这几年产出效率下降。

更要命的是,这位导师又基本上只发大paper,结果就导致了A目前一篇一作文章都没有。

B的导师:Paper无论大小,能发就行

B的导师正年富力强,课题组共有8人,6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因为不是什么名校,科研基础相对较弱,这位教授H指数略低,54。

而且在发文章这方面顾虑小了很多,无论大小,能发就好。因为课题方向原因,B发的都是小文章,但是不代表导师的水平就低,课题组还是发过影响因子达到6或者7的文章的,何况B还有一年时间,也许会有更多成果。

C的导师:人生处处有惊喜

原谅我们这里卖了个关子。为什么说惊喜呢?虽然C的起点不高,但是,他的硕博连读类似于国内的联合培养,而联合的另一方,是牛津大学

C中间会有三年时间在牛津进修,只有第一年和最后一年要在自己的学校学习。C在牛津的导师年纪最轻,成为博导还不足十年,因此H指数也最低,41。

但是,这位年轻教授的发表文章数已经是前两位的2倍,其中有研究领域不同的原因,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教授自己有庞大的科研合作网络,而且也愿意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科研训练,4篇第一作者综述文章就可以作为证明。

所以,所谓的读博天赋,本科成绩是否优秀到全系第一并不重要,只要能够达到博士申请标准就行。真正的天赋在于选择导师和课题组的眼光,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其实看的是运气。

作者们的调查对象包括198名博士生,他们都是在2010年到2013年间入学,到2018年7月,120人已毕业,31人延期,其余48人退学。

文章试图发现哪些因素对博士生顺利发表文章起最主要作用,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生本科成绩,读博前是否发表过文章,科研环境,导师职称,导师经验,以及学生背景和所从事研究的匹配度等等。

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之后,文章得出的结论和我们之前说的一样:学生能否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起主要作用的是学生所处的科研环境和导师经验这两项。这里说的科研环境,有点儿类似于研究方向是不是重点学科,或者说是不是学校里实力最强的学科。

导师经验包括的内容更多,比如之前是否有博士生毕业,是否有比较多的研究经费,已毕业学生和导师本人的发表文章情况等。

简单来讲,博士生发表文章水平=课题组水平,毋庸置疑。

4. 科研圈的“血统论”

看到这儿,可能又有人说了,你上面讲的这些人可能都没发过顶尖期刊,Nature、Science毕竟是不一样的,发顶刊还是要看个人实力的。

因此,我们统计了今年(2021年)Science上发表的Research Article和Report。在57篇文章中有48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或者其他主要作者此前曾经在Science或者Nature上发表过文章。

这些作者们的大多数人第一次在这两个超级顶刊上发表文章的时候也只是参与者之一,有的人是第一作者,在他们站在巨人(自己的导师)的肩膀上熟悉了Science和Nature的风格和发表流程之后,就逐渐成为了顶刊常客。

这57篇文章中只有9篇文章的作者们都是没有发过超级顶刊的新手,但是也至少发过子刊或者PNAS一类的文章。

所以,没有一个强大的课题组,在顶刊上发表文章的机会几乎可以说微乎其微了。

换句话说,如果想发顶刊,找一个发过Nature、Science的导师或者合作伙伴,被接收的几率会显著提高。比如发过Nature Immunology(影响因子20)的沈啸加入之后,韩春雨的文章就被Nature Biotechnology(影响因子37)接收了。

这样看来,只要能达到博士生入学的基本标准,如果能做同样的课题,还没准儿真是“我上我也行”。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想要在科研上更进一步,进入一个学术水平高的课题组几乎都是必要条件。在国内内卷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竞争实际上从本科就开始了。现实情况更可能是“我上我也行”,可惜就是没有机会。

当然了,相同的课题由不同的人来做这事儿,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平行空间里的两个人,一个偶然就可能完全改变命运。对于课题来说,有可能只是一次灵光乍现,课题走向也会彻底改变。换个人做,成果更好还是更差,还真是难以预计。

发Nature毕竟离大多数人都比较遥远,只是个玩笑而已。我们最希望广大博士生们了解的是,如果发不出文章,至少90%的责任都不在你不是你不行,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可能真就是老板不行,不过这事儿咱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啊!

 
 服务项目  关于我们  工作流程  公司新闻  客户反馈  写作技巧  联系我们  期刊推荐  
 
Real Time Analytics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