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I年度好文盘点】Topic 2:肿瘤治疗前沿进展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1-26 访问量: 533 |
肿瘤治疗是多学科领域经久不衰的话题。2020年,BIO Integration发表了一系列肿瘤治疗前沿相关的文章 [1] 为肿瘤“升温”:免疫评分及跨学科疗法协同克服肿瘤药物耐受 Jing Liu, Mengze Xu and Zhen Yuan DOI: 10.15212/bioi-2020-0002 内容简介 肿瘤免疫疗法已成为继靶向治疗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治疗策略,然而对于一些胰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大量的免疫治疗策略(如免疫检查点封锁、癌症疫苗和CAR-T疗法)收效甚微。 来自澳门大学的袁振教授团队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如何应用免疫评分,将肿瘤按“冷、热”进行预先分类,总结当前肿瘤免疫治疗中最具挑战性的“冷肿瘤”特点,并探讨了如何应用跨学科、针对性的方法,将“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增强对免疫治疗的反应率。本文还对目前流行的增强T细胞转运的策略进行了归纳,以期为肿瘤治疗中合理设计给药系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攻克肿瘤治疗存在药物耐受性的难题。 [2]“跨界多面手”:当细菌遇上纳米材料,打开肿瘤新疗法大门 Yuhao Chen, Meng Du, Jinsui Yu, Lang Rao, Xiaoyuan Chen and Zhiyi Chen DOI: 10.15212/bioi-2020-0008 内容简介 开发选择性给药系统对肿瘤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种类型的纳米材料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然而,一般的纳米材料受限于自身特点难以穿透肿瘤组织。细菌微生物可特异性地在低氧、富营养化的肿瘤微环境定植,抑制肿瘤生长,是一种颇具前景的生物载体。纳米医学与微生物学相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这篇文章中,BIO Integration主编陈智毅教授团队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陈小元教授联合发文,分别介绍了纳米医学和细菌微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为读者介绍了如何将细菌微生物与纳米材料相结合构建纳米生物杂合系统,并探讨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不同应用策略。 [3] BIOI最新速递:乳腺癌患者药物性肺间质性疾病 Zijun Zhao, Zhanghai He, Hongyan Huang, Jiewen Chen, Shishi He, Ailifeire Yilihamu and Yan Nie DOI: 10.15212/bioi-2020-0009 内容简介 用于乳腺癌的常见化疗和靶向药物的药物治疗会导致肺损伤?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乳腺肿瘤中心的聂燕团队报道了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性肺间质性疾病的病例,通过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分析,为BIOI读者展示了乳腺癌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和药理机制。 [4] BIOI最新速递:RNA干扰增强化疗的前沿研究及挑战 Shuwen Cao, Chunhao Lin, Shunung Liang, Chee Hwee Tan, Phei Er Saw and Xiaoding Xu DOI: 10.15212/bioi-2020-0003 内容简介 纳米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发展方向。来自中山大学许小丁教授团队围绕如何通过RNA干扰增强化疗展开了探讨及讨论,重点就纳米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提高siRNA疗法疗效的策略,为建立有效的siRNA与药物联合治疗肿瘤的新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5]【BIOI最新速递】抗菌肽:潜在的肿瘤治疗药物 Cuiyu Zhong, Lei Zhang, Lin Yu, Jiandong Huang, Songyin Huang and Yandan Yao DOI: 10.15212/bioi-2020-0013 内容简介 与常规化疗相比,抗菌肽的抗肿瘤机制减少了耐药的发生。部分抗菌肽可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的细胞内药物传递策略,极大地提高药物递送效率和治疗效果。然而,抗菌肽作为抗癌药物,其发展仍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如细胞毒性高、血清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等。在这篇文章中,来自中山大学的姚燕丹教授团队系统性分析了抗菌肽的抗肿瘤机制、存在局限性及展望。 [6] 【BIOI最新速递】微生物在肿瘤学中的应用:论细菌治疗的可控策略 Meng Du, Jinsui Yu, Yaozhang Yang, Fei Yan and Zhiyi Chen DOI: 10.15212/bioi-2020-0025 内容简介 肿瘤微环境特殊的血管结构及高组织间压,限制了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的聚集,影响了治疗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种可实现药物靶向递送的载体被研发。其中,细菌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递送载体,因其独特的肿瘤主动靶向性及遗传改造特性而备受关注。作者从肿瘤细菌疗法的发展历程入手,展开阐述可控型肿瘤细菌疗法的工作原理及研究进展,最后结合临床提出对肿瘤细菌疗法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前景。 |